日志样式

《小心肝儿》影评

  在电影《小心肝儿》(Babygirl,2024)中,性与欲望并未遵循传统的框架,而是成为一种伦理上的挑战。这部作品颠覆了我们对身体、欲望与亲密的既有理解,将性拆解为一种非生殖、非欲望导向的工具,其核心则是个体对逾越的行动渴求。这种逾越不仅针对社会规范,更涉及伦理上的个体差异与回应能力(responsibility)。当欲望不再是满足的对象,而是一种通往逾越的媒介,《小心肝儿》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紧张、危险、却又令人无法抗拒的伦理场域。伦理的身体:欲望如何构成行动?电影叙事架构中,性被去功能化,转而变成对伦理的试炼。这种设定与主流电影“以性作为爱与关系的表达”形成对比,在《小心肝儿》中,性不仅不具有传统的亲密功能,甚至是个体超越道德、进入另一种生存状态的方式。这与乔治巴塔耶(Georges Bataille)对欲望的理解相呼应:欲望不是一种可被满足的对象,而是一段持续逾越、抵达极限的动态过程。透过电影视觉语言,身体被呈现为必须现身(in-visible)的伦理实践。这与福柯(Michel Foucault)对于身体作为权力机制与话语建构的场域之诠释相呼应。在福柯的论述中,性与身体并非个人内在的自然状态,而是权力运作下的产物,《小心肝儿》则进一步揭示──当身体被迫现身时,它将带来什么样的伦理后果?偏移与反转:性作为伦理困境本片剧情并不只是批判传统性别与性政治,而是进一步对其结构本身提出质疑。特别是针对男人对女性受虐倾向的幻想进行颠覆:男人幻想女人的受虐倾向──这是父权社会的旧有叙事,将女性的欲望与被动性绑定;男人幻想女人的受虐倾向是过时的性观念──这是一种对“进步性观点”的讽刺,因为它依然是以男性视角出发;道德与野心的混淆──当个体试图摆脱规范时,便进入了伦理的模糊地带。层层解构之下,最终回到伦理本身。《小心肝儿》的叙述策略,并非单纯地站在批判的位置,而是让角色亲身体验伦理的逾越,并借由“回应的能力”(responsibility)来决定何谓真正的个体差异。《小心肝儿》中的性不再仅是欲望的展现,而成为社会行动的场域,一种突破规范、挑战道德边界的方式。这与乔治.巴塔耶所讨论的“情色”概念相呼应──即性不仅仅是生理上的,而是涉及个体如何超越自身,如何参与一场既残酷又必要的伦理博弈。

  片中角色透过身体的选择与行动,进行逆向的欲望操作,让性从传统的异性恋规范中解放,进而成为伦理思辨的核心。在这样的框架下,观众被迫思考──性是否仅仅是欲望的满足,还是它可以是一种伦理决定?而个体如何透过身体的使用,达成对自身欲望的真正掌控?又或是,倘若亲密可以超越恋爱与性,那么伦理应该如何被重新界定?当性与欲望被重构为伦理困境,《小心肝儿》不只是对性别与身体政治的批判,而是一场挑战伦理规范的实验,迫使观众直视亲密关系中的动态与偏移性。亲密的颠覆:不可言说的关系模式可能?从亲密关系的角度来看,电影的情感动力并非来自于传统的爱欲关系,而是更接近一种不可言说的亲密模式──并不纯粹只是 S/M、DOM/SUB 的关系──特别是当欲望不再与性行为绑定,转向另一逾越性的行动时,亲密关系如何被重构?这是否暗示了亲密关系的一种“去恋爱化”的可能?当我们将焦点转向伦理上的回应,而非恋爱或性吸引,是否意味着亲密的重新定义?在此,亲密不再是一种“关系”,而更像是动态的伦理行动。这让人联想到 Eve Kosofsky Sedgwick 在《Touching Feeling》中所提出的“依恋”(attachment)作为一种非目的性、非功能性的情感状态──即亲密可能不需要指向某个明确的目标,而是作为一种存在方式。进一步来看,这种去恋爱化的亲密模式也挑战了资本主义社会对“关系”的消费模式。当代亲密关系往往受到经济结构的规训,恋爱、婚姻、性伴侣等概念在媒体与市场的塑造下,已经内建了某种商品化的运作逻辑。《小心肝儿》透过去恋爱化的叙事,对这样的关系提出了颠覆可能:如果亲密不再是“可交换”或“可标示”的关系,那么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更根本的伦理挑战?在这种框架下,我们不仅仅讨论角色间的情感动态,而是该思考亲密本身是否仍然需要传统的定义来维持其存在。亲密的不可言说性,或许恰恰证明了它正在经历一场话语与实践的双重变革。结论:伦理的恐怖与偏移的快感《小心肝儿》最令人不安的部分,在于它的结论:“爱会让所有人都原谅。”这句话并非传统的浪漫和解,而是对伦理困境的激进回应。当角色一次次违反道德、面对个体的极限,最终得到的不是惩罚,而是一种可怕的赦免。这种赦免是令人战栗的,因为它揭示了伦理的真正面貌:个体的行动,并不需要透过对抗或反抗来证明自身的正当性,而是在回应、选择、承担后,才真正成为个体。电影以惊悚的方式呈现这一点,让观众不得不思考:我们是否只是依赖道德结构来规训欲望?逾越是否真的是一种抗争,或者它本身就是伦理的原点?在“爱”与“责任”的对立之中,个体的亲密选择是否可能摆脱传统框架?如果“瘾症”是无可避免的,《小心肝儿》告诉我们,这种瘾症并不只是身体对某种刺激的依赖,而是对伦理行动的渴求。这正是电影最令人着迷的部分──它以恐怖、极端、甚至“作弊”的方式,迫使观众直视伦理的无底深渊。

 《小心肝儿》剧照1  《小心肝儿》剧照2  《小心肝儿》剧照3  《小心肝儿》剧照4

本文链接:http:/www.targetrabaul.com/app/23.html 由辉达整理,转载需注明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