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志样式

《公民凯恩》影评

  《公民凯恩》的剧情是以美国报业巨头 William Hearst 的生平为原形,但本片的看点不在于讲述一位传奇人物的兴衰史,而是用崭新的电影语言去叙事,包括长镜头、深焦镜头、低角度摄影等等,因而成为影史经典。就像新浪潮代表人物楚浮所说的:“从 1940 年以来,电影史中一切有创见的东西都来源于《公民凯恩》和 Jean Renoir 的《游戏规则》。”以不同视角探索一个人,《公民凯恩》以“玫瑰花蕾”作为悬念,由记者 Thompson 透过五位知情者的六次采访,从多个视角去呈现主角 Kane 的人生经历。影片的叙事动机就是 Thompson 想要弄清玫瑰花蕾的真实含意来了解 Kane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。但这些人的回忆多是想到年轻时与 Kane 接触的那份纯真,以使自己的生命拥有某种目的。例如报社经理 Bernstein 就谈到当年在渡轮中看见过一位年轻姑娘,至今都会常想起她,这是 Bernstein 对自己的过去以及 Kane 年轻时保存的美好回忆。再看被 Kane 解雇的那位戏剧评论家 Leland,当记者去采访他时,时不时做出俏皮的样子,他因年幼时父亲自杀而曾把 Kane 当作父亲形象对待。Leland 对 Kane 的回忆几乎流露出一个男孩遭到父亲形象的人拒绝而发泄出愤怒。最后,作为 Kane 第二任妻子的 Susan 想到她所受到的待遇充满了感伤。当她被 Kane 逼迫开始的歌剧生涯结束后,Kane 始终就像空洞城堡中一尊遥远的雕像,会随时异想天开地安排 Susan 的生活,却从未向她说心里话,或是感到他的爱。上述三位人士都按照曾经更为理想的过去来塑造他们的现在。他们仿佛有种需要,回忆 Kane 的出发点都是他在过去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要。因此这些都不是客观的陈述,他们回忆只是片面的事实。

  《公民凯恩》包含着巨大的历史矛盾,电影最后一个画面显示 Kane 幼年最喜爱的那个雪橇“玫瑰花蕾”被埋葬在焚烧物体的灰烬中,这常被理解为童真的消失。当 Kane 幼年被迫远离家乡与银行家生活时,他失去了一切。因此自那以后的全部生活,包括他对新闻业的追求,争取政治上的支持,以及收藏艺术品等等举动,实际上都是想找回他那永不复返的过去。就像精神分析大师指出的:“如果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,你会永远不知足。”既然小时候被所爱的母亲伤害了,成年后的他总是与最亲近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(留意在电影开头和结尾都展示 Kane 私人城堡外的冷酷栅栏上“禁止入内”的警告),与此时同,他又渴望得到遥远陌生民众的爱戴。Kane 这个在美国社会堪称可以呼风唤雨的巨人,他对金钱贪得无厌,对政治野心勃勃,对感情极端自私,这样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者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能割舍的竟然是一个伴他童年快乐时光的雪橇。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与自由是在怎么有钱都买不到的东西,是 Kane 穷尽一生追求而没有得到的,抑或是他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支配人生而埋藏在心底的遗憾,导演 Orson Welles 用特殊的多角度叙事来刻画 Kane 这种人性中的矛盾。更进一步来说,在每一个采访片段中,随着被采访者的回忆,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美国社会的问题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种种矛盾,极端利己主义的 Kane 竟然控制着经济、政治和新闻命脉。美国电影理论家 David Bordwell 就曾说的:“《公民凯恩》包含着巨大的历史矛盾,它所描绘的矛盾就是那整个国家的回响。”公民凯恩》如此在内容、形式跟风格皆属上乘,Orson Welles 不愧是影史天才。

 《公民凯恩》剧照1  《公民凯恩》剧照2  《公民凯恩》剧照3  《公民凯恩》剧照4

本文链接:http:/www.targetrabaul.com/app/7.html 由辉达整理,转载需注明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