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志样式

《朗读者》影评

  爱应该在正义之上,还是正义之下?当我们尚未明白真实的残酷样貌时,还无法辨别何谓真理与正义,对万事万物懵懂,只剩原初的欲望,那时候的爱,皆缘起于欲望,且必然在万物之上。这正是《朗读者》(The Reader,2009)的少年主角迈克爱的模样,他的欲望存在于勃发的爱欲之中。在大雨的路旁呕吐的少年迈克碰见女子汉娜,她承接了青春狂妄且无处安放的欲望,以及少年对爱的懵懂憧憬。憧憬以及欲望大多来自于空缺,正因为空所以衍伸出被填补的需求。而汉娜的空缺明显地来自于她的不能读,阅读的空缺、知识的空缺,于是迈克现身填补,缺失的欲望转化成爱,跨越年纪、框架、理智等一切万物。《朗读者》要谈的到底是不是爱?这是一部爱情电影吗?迈克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年长的女子,为她日日夜夜朗读。初看《朗读者》时,我想着眼前这一切好浪漫的奉献牺牲仿佛清澈见底的温柔,还以为爱的模样就是这样没有过多的顾忌,只要专注替爱人做好一件事,就是莫大的幸福。许久后再看第二遍、第三遍,我才突然惊觉这其中,爱的议题在电影中层层叠叠覆盖了许多沉重的现实,无数的议题包裹着爱,伪装成温柔的模样逼着你直视世界的残酷。当你跟着迈克一起长大,才惊觉,原来爱并不在万物之上。女主角汉娜喜欢听少年迈克替她朗读,下课的迈克总是雀跃地狂奔进汉娜的小房间,他把外头世界带进汉娜的生命中。翻着书的迈克,一字一句念出了万千世界的样貌,聆听的汉娜双眼有神,沉浸在故事里头落泪或大笑,那样的情感蓬勃满溢,我几乎无法辨别她爱的是她缺失的故事与知识,还是少年?人总是在缺失的深渊里长出渴望,或许对缺失的渴望也衍伸出类似爱的错觉──久了我们也许会以为那真的是爱,再久了,也可能真的就成为了爱。短暂的邂逅终止于汉娜因职务异动而离开。她如此果决,毫不犹豫地留下心碎满地的少年。时序推进至成长后的迈克,一场法庭的见习,熟悉的名字钻入脑里,大屠杀的罪人竟是自己年少时的爱人。那个瞬间,也许迈克已在心里回望数百回,随着记忆回溯所有爱的一切,想着那个温柔对待自己、听着故事便感伤落泪的人,如今竟然背负着让全德国人都共同感到痛的罪刑。指认与揭露一直都是艰难的,可更难的是面对与接受。特别是当被指认者对自己来说是特别的,在集体的痛苦记忆面前,该以何种立场进行指认,或者接受?我听闻过无数恶人辩解的言词;见证过坚持要嫁给罪人的决心;也读过众多为爱臣服的故事。我一度也曾在路西法效应里头迷惘,在史丹佛监狱的实验里头,看着平凡人类转瞬堕落成为恶魔,那时,我曾想过:这些人难道真的本恶吗?环境与情势使然,或者信仰、信念等等,使某些人做出让人发指的行为,但在当事者个人的心境上却感觉不到恶。我迷惘在这样的情境里头,尝试辩解:这样的恶或许称不上为恶。直到读到了《平凡的邪恶: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审纪实》里头写着:“在政治中,服从就等于支持。”那么,这确实便是恶了。

  电影中迈克与汉娜出游至教堂的那段,汉娜面着神听着颂唱,泪水奔流。在判决过程中,这画面不断浮现于我的脑中,这个会落泪的女子如此柔软、如此易感,她能是坏人吗?又或者教堂的一切只是让她想起那场教堂大火?我想迈克的纠结大概也是如此吧。听着所有的质询与对谈,不断地想着所有细节,在脑袋里和自己辩论,试图厘清那个自己爱过的人是否为善。法学老师在见习后问着大家感想,同学以满腔正义之气回道,这一切很激动人心,这一切是正义的。但正义到底是什么?汉娜是服从者,有选择之人无视真正的良善与正义,而选择服从,这是平凡的邪恶。于是汉娜“只是”服从,“只是”认分地完成工作,在全世界的眼下,她是平凡邪恶的代表人。但法庭上其他应是共犯的被指认者如此怡然自得,打着毛线、交头接耳窃窃私语、自顾地放空发呆,将所有的罪都指向汉娜,而他们逃过了审判,这又是如此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的、正义之下的不正义。到底谁该接受审判?是所有的德国人吗?还是一名因为自卑、为了藏住文盲秘密而承担所有指认的女子?电影开头便提到,秘密是所有文学的核心。确实所有的文本因为藏有秘密而更显独特与价值。“秘密的概念是西方文学的核心。你可以说角色的意念就是由拥有特定讯息的人所定义,他们因为一些不同的理由──有时是倒错的、有时是高贵的──决定不透露那些讯息。”诸多文本中都藏了许多不可言说的秘密,秘密是意念,是核心,不透漏秘密才使得故事千回百转,也使得每一个秘密的揭露都可能是终极的转捩点。汉娜的秘密是不能读,迈克的秘密亦是汉娜的不能读。在正义之下的不正义,迈可握有翻转一切的关键,他走进了监狱,却又走了出来。他在台面上覆盖了一张牌,一张名为爱的陷阱卡。大局是如此让人揪心的场面,所有的茅锐利地指向自卑负罪的人,在人心惶惶不安的时代下,必然要有人承担民族的罪,这绝对称不上是真正的正义。局势如此,迈克握有足以撼动结果的关键,是那张发动后将可能让众人认知全盘崩毁的爱的陷阱卡。他在台面上覆盖了一张牌,就这么盖着,他没有启动它。而游戏终了。汉娜在监狱待了大半辈子,少年迈克一辈子都没翻开那张覆盖的陷阱卡,却拿起了录音卡带,重新朗读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故事。像是那年,爱在一切之上的那年。他读起了《奥德赛》,一篇诉说英雄离家后千辛万苦回家的故事,实际上这是一本关于旅程的书,家只是你的梦中之地。汉娜开始识字了,因为那一卷一卷的卡带,她练习识字,开始写信。绕了大半辈子终于回到缺失的原点。汉娜与迈克此生都在想尽办法找到一个归属,或者想回到空缺的原点填补空洞,以为那就是回家了,但一切其实都只是旅程,想像的归属都只存在梦里。二十多年后,汉娜要离开监狱了。出狱前,麦可走进监狱探望她,在食堂对坐着,望着彼此老去的脸,不复当年。少年早成了男人,但汉娜仍然喊她孩子。餐桌上汉娜伸手,迈克一回神便立刻抽回了手,在那一瞬间,汉娜的梦已醒,她也知道自己早就没有梦了。那天,她便知道故事已经结尾,旅程终了。迈克凝视着汉娜说:“你读了很多书”。汉娜缓缓地回:“我还是喜欢听人念,可是那都已经结束了,不是吗?”终于,我们明白,爱真的没办法在万物之上。“你想过以前的事吗?”“你从中学到了什么?”餐桌上的迈克一句一句抛出问题。突然我发现这是一场迟来的审判,来自迈克自己心中尚未被抚平的悬念,无关乎正义,而仅只是他从来没有释然。于是他审判。迟来的审判是残酷的,是自私的。透过汉娜的忏悔或者反省,也许能让迈克将自己真正解放,使他终于能坦然接受年少时的爱并未沾染恶意。但这早已无关乎正义了。审判末了,汉娜只说,“我学到了阅读。”“那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离开呢?”“安静地。”于是她安静地走了,在一叠厚厚的书上,在曾经对汉娜来说是无法直视的物件上,她留下了一句保重,安静地离开了。历史残酷的缺口仍在,但关于爱的辩证已足。

 《朗读者》剧照1  《朗读者》剧照2  《朗读者》剧照3  《朗读者》剧照4

本文链接:http:/www.targetrabaul.com/app/19.html 由辉达整理,转载需注明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