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乒乓男孩》影评
洪伯豪导演的《乒乓男孩》,讲述一对热爱乒乓球的好友冠宇和黄轩,因着升学及家庭的压力,以及连串的误会,导致两人产生心结,变成彼此最强劲的对手……《乒乓男孩》剧本的亮点,在于冠宇和黄轩的篇幅比重差距不大(虽然主要还是以冠宇为主述角色),影片没有反派人物,只有身处位置的不同,看出去的“风景”自然不同而造成的冲突。年幼的冠宇曾向早逝的母亲做出承诺,未来要成为一名乒乓球国手(母亲是带领他进入乒乓球世界的启蒙),然而球技陷入瓶颈的冠宇,自我怀疑的焦虑感不断扩大。黄轩的父母离异,母亲忙于工作,常常无瑕照顾他的生活起居,让黄轩感觉自己不如母亲事业的重要。影片一边写冠宇和黄轩的相似之处(单亲家庭),一边经由性格与环境的差异,看见两人走上不同的岔路。冠宇热爱乒乓球但缺乏自信心,眼看好友的球技在短时间内快速精进,自卑感愈发严重,甚至影响到他在场上的表现。不同于性情变得消沉的冠宇,黄轩对于乒乓球的热情不若冠宇来的强烈,他只是很喜欢跟冠宇一起打球的感觉。黄轩的母亲打算将儿子转往资源更好的学校就读,确保黄轩未来能够成为体保生。不愿离开朋友的黄轩跟母亲立下约定,只要打赢安定杯球赛就不用转学。当黄轩找到适合自己的乒乓球“武器”后,球技大幅成长,拉大他跟冠宇的差距,反而让两人的关系变得紧张。对冠宇来说,黄轩似乎变得自大无礼。对黄轩来说,输掉比赛就得转学,他只能不断刺激冠宇,希望好友的球技能赶快取得进步。
看着电影,很难不同情冠宇的处境,球技落于好友之后,加上父亲对于儿子打球一事未能给予全力的支持,愈发打击冠宇的自信心。我也对黄轩的处境感到心疼,不同于冠宇什么心事都写在脸上,旁人一目了然,能够适时给予帮助。黄轩选择将所有的心事都收(藏)在内心深处,他戴上面具,用冷漠来掩饰脆弱,用攻击来藏匿受伤。关于“长大”过程中的失去“它(长春花)是自己来找我,就跟胡冠宇一样。”《乒乓男孩》有着完整的三幕剧公式:第一幕写冠宇和黄轩的友谊,强调友谊的重要性。第二幕讲友谊的变质,引导他们走上不同的道路。第三幕收尾,既要解决角色的困境,也要提供一条和解的出路。《乒乓男孩》的第三幕之于我,某些段落的情感放太浓,例如母亲与长春花的关联,影片出现多次长春花的特写镜头,已经足够带出动人的戏剧性,但编导大概是担心观众漏掉这个讯息,特地补上一段想像画面来补述冠宇心境的转变,显得有些多馀。另一方面,《乒乓男孩》的第三幕又能逼出我的泪水,说明前半场的角色和情境堆叠有达到效果(建立起观众对于人物的认同感),例如黄轩看到母亲出现在球场边时,愤怒的神情,终于绽放出笑容,或是两个男孩在比赛的关键分上打得难分难解,导演加入一段“魔幻画面”(运动场馆只剩他们两人),述说此刻的他们不再是对手,而是回到一年前,一起享受乒乓球乐趣的“乒乓男孩”。“如果我不会长大就好,就不会忘记她(母亲)了。”冠宇《乒乓男孩》打动我的原因之一,在于导演花了很多篇幅讲冠宇和黄轩在“长大”的过程中,逐渐失去对乒乓球(友情)的初心,却在电影的尾声,让冠宇和黄轩重新回到“孩子”的身份。片尾冠宇和黄轩对决的魔幻画面,说着球场上的他们只有彼此,外界的纷纷扰扰(社会加诸在两人身上的期待),都不再重要。而最强劲的敌手,正是最理解彼此的人啊!印象中,很少有真的能让我投入情绪,并且对比赛结果感到好奇的运动类型电影,《乒乓男孩》有带给我这份刺激感,不只运动场面拍得颇具说服力、感情戏差点逼出我的泪水外,也有点出一些城乡资源差异的问题。《乒乓男孩》当然还是有其不足之处,例如叶教练这条支线总觉得少了点血肉(叶教练跟欧阳教练的心结,其实可以作为冠宇和黄轩的对照组)、成人戏不如儿童戏来得精彩、百白的出场戏份太少,可惜了这个讨喜的角色,假如《乒乓男孩》能卖出好成绩,可以敲碗看叶教练夫妻的前传吗(太喜欢施名帅和百白的互动)?最后,要特别提一下本片的三位童星,饰演叶怡君(教练女儿)的林菀柔,戏份不多但表演自然生动(我还蛮想多看一些叶怡君的故事)。饰演冠宇的彭裕恺和饰演黄轩的李星纬,打球的架势十足外,两人性格的差异,也有做出区别,彭裕恺的性格鲜明(动),从伤心挫败到重新振作,几个心境转折都有说服我。李星纬从电影前半场的“藏”(静)到中段开始展露头角,有带来惊喜感,最后的高潮赛事,眼神有穿透力,会让我期待起他未来的发展!
本文链接:http:/www.targetrabaul.com/app/5.html 由辉达整理,转载需注明出处